第一条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课堂是本科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为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强化教学质量监控,深入了解掌握教学情况,及时解决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听课
(一)听课方式、范围、任务
1.听课方式:以随机、随堂为主,也可以组织集体听课、观摩听课等。原则上每次参与听课人数应不少于2人,并在听课后有评课环节。
2.适用人员:校级领导、相关职能部门 (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工作处、团委、研究生院)副处级以上干部、学院领导、专业负责人、教研室正副主任、专任教师。
3.课程范围:学校开设的本科生理论课和实践课。
4.听课任务:检查授课教师教学文件齐备情况和上课准备情况;了解授课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情况和学生对教师教学工作满意情况;对授课教师的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等进行评价,检查学生的学习、出勤、纪律情况;了解、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二)听课基本要求
1.听课人员佩带听课证,提前进入教室,不讲话、不走动、关闭通信工具,无特殊情况不得中途离场。
2.听课结束后,听课人员要及时与授课教师交流,提出反馈意见。对在听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与授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必要时要与教师所在学院领导进行沟通交流。问题涉及到学校其他单位的,要及时向相关单位反馈,相关单位要及时给予回复和解决。
3.对于新开课的教师,专业负责人必须组织同行教师听课2次以上,以对教师进行指导帮助,保证新开课的教学质量;新开课教师每学期听本专业优秀教师上课2次以上,主动学习以提高教学能力。
4.支持和鼓励课程群内教师互相听课。教师互相听课目的旨在研讨教学内容,交流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
5.分管本科教学、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5学时,其他校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3学时;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副处级以上干部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6学时,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处级领导干部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3学时;学院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5学时;专业负责人、教研室正副主任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5学时;专任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3学时,其中助教每学期听课不得少于8学时。
第三条 看课
(一)看课方式、范围、任务
1.看课方式:看课时一般不进入课堂,采用随机、随堂和视频的方式,主要从课堂纪律、教学状态、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
2.适用人员:校级领导、教务处科级以上干部、相关职能部门(人事处、学生工作处、团委、研究生院)副处级以上干部、学院领导、专业负责人、教学秘书、教研室正副主任。
3.课程范围:学校开设的本科生理论课和实践课。
4.看课任务:看课人员重点对授课教师教学态度、管控课堂情况、学生到课率、学习纪律以及教学设施等方面进行观察,做出记录和评价。
(二)看课基本要求
1.看课人员要以不影响教学为前提,一般不进入课堂,在课堂外看课5分钟左右,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客观评价。
2.看课人员在看课过程中发现课堂纪律、教学状态、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存在明显问题时,应择时对该课程进行听课,以深入了解课堂教学真实状况;当发现教学设施及其他方面的问题时,要及时向相关单位反馈,相关单位要及时给予回复和解决。
3.要求校级、处级领导干部每学期看课堂次数不少于2次。
第四条 听课与看课的组织管理
1.教务处为听课人员提供纸质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表》(附表1、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看课记录表》(附表3)以及网上下载服务,供听课、看课使用。
2.所听课程的选择包括:各学院安排的观摩教学课程;各学院或教务处、教学督导团建议的某些课程;根据课程表随机选课。
3.听课、看课人员每次应详实填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看课记录表》,并及时提交。校领导和职能部门领导干部、管理人员的《课堂教学评价表》《看课记录表》交教务处,其他人员的《课堂教学评价表》《看课记录表》交相应学院。教务处、各学院及时对其内容进行统计、归纳、总结、分析、沟通,研究解决本科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或突出问题,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通报。
4.对于在听课、看课过程中发现的优秀教师、优质课程等先进典型,要及时总结并报学校加以推广,以此作为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和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之一。听课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指出,促其改正;问题严重的教师,按学校的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第五条 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第六条 本办法于2017年11月3日经专题会议审定通过,自发文公布之日起施行,此前学校发布的有关本科教学听课、看课的制度文件同时废止。
附表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表(领导听课)
教师 姓名 |
|
职称 |
|
课程 名称 |
|
|||||
教师所 在学院 |
|
授课班级 |
|
总评分 |
|
|||||
评价项目 |
评价内容 |
分值 |
得分 |
|||||||
教学准备 (10分) |
教学基本文件完备,有教材(讲义)、教案、教学日历等 |
5 |
|
|||||||
依据教学大纲,结合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
5 |
|||||||||
教学内容 (50分) |
教学目的明确,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 |
5 |
|
|||||||
熟练掌握课程内容,运用自如,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
10 |
|||||||||
教学内容能反映或联系学科发展的新思路、新成果 |
5 |
|||||||||
阐述问题简练准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深入浅出 |
10 |
|||||||||
讲述内容充实、信息量大,适时给学生提供参考书目 |
10 |
|||||||||
因材施教,善于指导学生学习 |
5 |
|||||||||
创设尊重学生观点、问题及民主、平等、积极向上的氛围和环境 |
5 |
|||||||||
教学艺术 (25分) |
普通话标准,语速适中,用词准确、恰当,表现力强 |
5 |
|
|||||||
普通教学 |
板书紧扣中心内容、布局合理、文字工整,能有效地利用多种信息载体 |
10 |
||||||||
多媒体教学 |
多媒体课件制作精良、内容丰富、教学信息大,具有教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 |
|||||||||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联想、创新能力 |
5 |
|||||||||
体现现代教学思想与教学行为的有机统一,体现深厚的教学素养和灵活的教学机智 |
5 |
|||||||||
教学态度 (15分) |
服饰整洁,仪态端庄,教学态度从容亲切 |
5 |
|
|||||||
讲课有感染力,能调动学生情绪,课堂气氛活跃 |
5 |
|||||||||
讲课有热情,精神饱满,自信心强 |
5 |
|||||||||
评课人签名:
评课时间:
附表2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表(同行教师听课)
|
教师 姓名 |
|
职称 |
|
课程 名称 |
|
||||||||
|
教师所 在学院 |
|
授课班级 |
|
总评分 |
|
||||||||
评价项目 |
评价内容 |
分值 |
得分 |
|
||||||||||
教学准备 (10分) |
教学基本文件完备,有教材(讲义)、教案、教学日历等 |
5 |
|
|
||||||||||
依据教学大纲,结合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
5 |
|
||||||||||||
教学内容 (50分) |
注意选用国家、省推荐使用的优秀教材和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积极参加教材编写工作 |
5 |
|
|
||||||||||
熟练掌握课程内容,运用自如,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
10 |
|
||||||||||||
教学内容能反映或联系学科发展的新思路、新成果 |
5 |
|
||||||||||||
阐述问题简练准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深入浅出 |
10 |
|
||||||||||||
讲述内容充实、信息量大,适时给学生提供参考书目 |
5 |
|
||||||||||||
讲课自信心强,有感染力,能调动学生情绪,课堂气氛活跃 |
5 |
|
||||||||||||
试题质量高,成绩呈正态分布,积极探索考试内容、方法改革,认真进行试卷分析和成绩分析 |
10 |
|
||||||||||||
教学艺术 (25分) |
普通话标准,语速适中,用词准确、恰当,表现力强 |
5 |
|
|
||||||||||
普通教学 |
板书紧扣中心内容、布局合理、文字工整,能有效地利用多种信息载体 |
10 |
|
|||||||||||
多媒体教学 |
多媒体课件制作精良、内容丰富、教学信息大,具有教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 |
|
||||||||||||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联想、创新能力 |
5 |
|
||||||||||||
体现现代教学思想与教学行为的有机统一,体现深厚的教学素养和灵活的教学机智 |
5 |
|
||||||||||||
教学态度 (15分) |
严格履行岗位职责,严谨治学,从严治教 |
5 |
|
|
||||||||||
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 |
5 |
|
||||||||||||
工作量饱满并认真完成 |
5 |
|
||||||||||||
评课人签名:
评课时间:
附表3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看课记录表
课程名称 |
|
|||||||
看课时间 |
年 月 日 午 节 |
|||||||
授课教师 情况 |
姓名 |
|
所在 学院 |
|
职称 |
|
||
授课对象 |
级 班 |
授课地点 |
|
|||||
看课记录 |
|
|||||||
教师 授课 质量 |
总体得分 |
|
||||||
学生 听课 情况 |
到课人数 |
|
课堂气氛 |
|
||||
学生 听课 情况 |
课堂纪律 |
|
||||||
意见 与 建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