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各部门: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重要回信精神,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进一步激发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展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投资、社会需求对接平台,根据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要求与部署,我校定于2018年4月至7月组织举办第四届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全国大赛选拔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主题
勇立时代潮头敢闯会创 扎根中国大地书写人生华章
二、大赛目的与任务
旨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鼓励广大青年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
重在把大赛作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引导各高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推动赛事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形成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新局面。
三、总体安排
第四届大赛要力争做到“有广度、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努力体现有突破、有特色、有新意。扩大参赛规模,实现学院、学生类型全覆盖;广泛实施“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热血青春力量;壮大创新创业生力军,凸显我校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等国家战略和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建设方面的特色和优势。
第四届校赛将以比赛为契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创新创业实践与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脱贫相结合,打造一堂生动活泼的思政课。组织我校各专业大学生,以项目团队组团等形式,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接受思想洗礼,学习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将我校的智力、技术和项目资源辐射到广大农村地区,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建设,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
四、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创新创业学院、党委组织部、学生工作部、教务处、研究生院、科学技术处、社会科学处、人事处、招生就业处、团委、校友工作办公室
承办单位:经济学院
大赛设立领导小组和组委会,由党委副书记、校长廖小平担任主任,副校长朱道弘担任副主任,主办单位相关负责人和各二级学院院长担任成员(详见附件1) 。大赛组委会秘书处设在经济学院(文科楼1308),具体负责赛事的组织实施与联络协调。
设立大赛专家委员会,聘请创新创业学院院长祝海波担任主任,有关社会投资机构、行业企业、学校专家作为成员,负责参赛项目的评审工作,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
设立大赛纪律与监督委员会,由学校纪委副书记童显德任主任,纪委监察相关人员任成员,对大赛组织工作、专家评审工作、承办和协办单位相关工作进行监督,并对违反大赛纪律的行为给予处理。
五、参赛项目要求
参赛项目能够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紧密结合,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发挥互联网在促进产业升级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的作用,促进制造业、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互联网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创新网络化服务模式,促进互联网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等深度融合。参赛项目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互联网+”现代农业,包括农林牧渔等;
2.“互联网+”制造业,包括智能硬件、先进制造、工业自动化、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军工等;
3.“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包括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网络空间安全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工具软件、社交网络、媒体门户、企业服务等;
4.“互联网+”文化创意服务,包括广播影视、设计服务、文化艺术、旅游休闲、艺术品交易、广告会展、动漫娱乐、体育竞技等;
5.“互联网+”社会服务,包括电子商务、消费生活、金融、财经法务、房产家居、高效物流、教育培训、医疗健康、交通、人力资源服务等;
6.“互联网+”公益创业,以社会价值为导向的非盈利性创业。
参赛项目不只限于“互联网+”项目,鼓励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参赛,根据行业背景选择相应类型。以上各类项目可自主选择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
参赛项目须真实、健康、合法,无任何不良信息,项目立意须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赛项目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抄袭、盗用、提供虚假材料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参赛项目涉及他人知识产权的,报名时需提交完整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所有人书面授权许可书、专利证书等;已完成工商登记注册的创业项目,报名时需提交单位概况、法定代表人情况、股权结构、组织机构代码复印件等。参赛项目可提供当前财务数据、已获投资情况、带动就业情况等相关证明材料。
六、参赛对象
根据参赛项目所处的创业阶段、已获投资情况和项目特点,大赛分为创意组、初创组、成长组、就业型创业组。具体参赛条件如下:
1.创意组。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在
2.初创组。参赛项目工商登记注册未满3年(
3.成长组。参赛项目工商登记注册3年以上(2015年3月1日前注册);或工商登记注册未满3年(
4.就业型创业组。参赛项目能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数量与就业质量,主要面向高职高专院校的创新创业项目(高职高专院校也可申报其他符合条件的组别),其他高校也可申报本组。若参赛项目在
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跨院、跨校(以我校为主)组建团队,每个团队的参赛成员不少于3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成员。参赛团队所报参赛创业项目,须为本团队策划或经营的项目,不可借用他人项目参赛。已获往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和银奖的项目,不再报名参赛。已获往届国赛铜奖的项目,可报名参赛并直接参加全省大赛第三轮比赛,按评审得分从高到低竞选国赛参赛资格,但不参与省赛评奖。
初创组、成长组、就业型创业组已完成工商登记注册参赛项目的股权结构中,参赛成员合计不得少于1/3。
高校教师科技成果转化的师生共创项目不能参加创意组,允许将拥有科研成果的教师的股权合并计算,合并计算的股权不得少于50%(其中参赛成员合计不得少于15%)。师生共创项目须在
组委会将严格审核参赛项目条件和参赛对象资格,如发现参赛条件、资格不符或推荐报名材料弄虚作假,将直接取消项目参赛资格并依法依规依纪予以追责。
七、“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
今年增设“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单列奖项、单独设置评审指标,突出项目的社会贡献和公益价值。参加此赛道的项目须为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项目。各学院要积极组织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到各自现有扶贫对接县、乡、村和农户(我校2018年扶贫对接县为怀化市通道县),从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电商兴农、教育兴农等多个方面开展帮扶工作,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建设,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
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项目可自主选择参加主赛道或“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比赛,但只能选择参加一个赛道。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赛事活动等有关事项由组委会秘书处另行通知。
八、比赛赛制
我校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全国大赛选拔赛采用初赛、复赛、决赛的方式。校级初赛由各学院按照文件要求推荐项目参赛,今年我校将产生31件作品入围复赛,产生16件作品入围决赛。参加决赛项目团队择优推荐参加省赛。每个项目指导老师最多不超过3名,团队人数建议不超过5人。
九、赛程安排
1.参赛报名 所有参加本次大赛的团队报名须于
2.启动仪式及推进会
3.学院初选(初赛) 各学院、(系)学工办、团委、院属学生团体要全力发动各专业学生参与竞赛活动,并于6月1号将参赛作品纸质稿及电子档(含报名表、创业计划书、其它佐证材料)报送至经济学院(文科楼13楼1308)。
4.校级初赛
5.校级复赛 6月16-18日,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6.决赛 6月26~30日,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7.特训营开营开展项目训练(分两阶段
十、奖项设置
大赛分主赛道创意组、初创组、成长组、就业型创业组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五个赛道进行评奖:
1.一等奖:6名,其中创意组2名,其余各组1名,奖励2000元/团队;二等奖10名,每组2名,奖励1000元/团队;三等奖15名,奖励600元/团队。设优秀组织奖4个,优秀指导老师10名。上述获奖项目、单位和个人,将由学校发文通报,并颁发获奖证书或奖牌。
2.获奖团队可以优先入驻我校大学生创业基地。
3.校级获奖作品推荐参加省级决赛(根据省级组委会名额分配,由高分到底分依次推荐)。
4.对于获得省级奖项以上者,按照学科竞赛奖励办法,在研究生推免上予以加分,具体见学校推免有关文件。
5.对于获得省级二等奖以上项目的,直接奖励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1项。
十一、工作要求及其他
(一)切实加强领导和宣传。按照教育部和教育厅的要求,今年的大赛活动要实现高校全覆盖。要求各学院充分重视,教务、就业、科研、学工、研究生、团委、校友分会等部门充分参与,由学院班子成员牵头组织,完善责任分工体系与协同工作机制,扎实做好大赛的宣传动员、校内竞赛和项目推荐工作,并积极配合做好校赛、省赛活动。尽量争取设立大赛专项经费,努力为师生参赛和校赛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
(二)提高项目质量。各学院要大力动员和精心组织各专业的学生,特别是优秀在校生和毕业生参与竞赛,大力鼓励和积极引导所有专业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实验技术人员特别是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和芙蓉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和省级教学名师、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学科专业带头人等高水平教师参与竞赛指导,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同时,注重加强对参赛团队的培训指导,有针对性地聘请创新创业指导专家或行业企业精英为参赛项目提供专业辅导,积极选派优秀项目团队参加组委会的项目培训,大力提升参赛项目质量。各学院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赛事活动,学院初赛评选结果及校赛推荐项目均要通过多种方式在校内公示一周以上,以确保竞赛的公平与质量。
(三)强化考核激励。为了鼓励广大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大赛,省教育厅特做如下规定:
1.对国赛金奖和银奖项目,符合湖南省教学成果奖申报条件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评奖;符合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立项条件的,直接单列认定为重点科技项目和一般项目。省赛获奖项目优先入驻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享受湖南省大学生就创业基金会相关扶持资金等相关优惠政策。
2.对国赛获奖项目的第一指导教师,直接入选全省创新创业指导专家库,奖励立项1个省级教研教改项目;符合有关遴选条件的,直接申报并审核认定为“芙蓉学者”青年学者或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
3.对国赛银奖及以上奖项的项目负责人,符合相关评选条件的,直接认定为省级优秀毕业生。
4.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高校服务脱贫攻坚考核评价内容,省级一等奖及以上获奖项目(限在籍学生项目)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践育人项目。
(四)做好沟通协调。各学院要安排专人负责大赛的上下衔接与信息报送等工作,指定1名工作人员加入创新创业学院工作QQ群(453436998),申请加群工作人员请标明学院、姓名、职务。为方便我校参赛师生咨询沟通交流,每个参赛团队可指定1名学生和1名指导老师加入“互联网+”校赛竞赛QQ群(513425269),申请加群师生请标明学院、姓名、身份。为保障大赛的顺利实施,请各学院于
十二、联系方式
大赛相关事宜,可与创新创业学院、经济学院联系。
经济学院(大会秘书处)
联系人:向菲
联系电话:85658523 13142061239
电子邮箱: 153123321@qq.com
创新创业学院
联系人:王才喜
联系电话:85623112 13308463841
电子邮箱:761727765@qq.com
纪委监察处
举报投诉电话:85623108
附件: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组委会名单
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创新创业导师评选原则
3.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方案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8年4月4日
附件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第四届“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全国大赛
选拔赛组委会名单
主 任:
廖小平 党委副书记、校长
副主任:
朱道弘 副校长
成 员:
祝海波 创新创业学院院长
许桂梅 党委组织部部长
李建兵 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
邓联健 教务处处长
项文化 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汤小红 科学技术处处长
蒋兰香 社会科学处处长
闫昌明 人事处副处长
周 叶 计划财务处处长
何志祥 招生就业处处长
李 凯 校团委书记
李红军 校友工作办公室主任
王瑞辉 林学院院长
闫文德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李贤军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李立君 机电工程学院院长
庞 燕 物流与交通学院院长
沈守云 风景园林学院院长
刘文金 家具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
谭骏珊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尹 健 土木工程学院院长
林亲录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王 平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张 贵 理学院院长
尹少华 商学院院长
朱玉林 经济学院院长
张沉香 外国语学院院长
钟永德 旅游学院院长
王飞跃 政法学院院长
胡美灵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李祖胜 音乐学院院长
李雄光 体育学院院长
邓天文 国际学院院长
王志文 班戈学院院长
刘梦飞 继续教育学院院长
秘书长:
祝海波 创新创业学院院长
附件2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第四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优秀创新创业指导老师评选条件
1.实际指导学生创业团队项目,承担主要指导职责且为项目的第一指导教师;
2.指导学生创业团队项目获得第四届湖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以上奖项;
3.热爱教书育人工作,师德高尚,无品行学术不端行为,经公示无异议;
4.属于学校已聘创新创业导师优先。
附件3
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方案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大学生重要回信精神,教育部决定广泛实施“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引导更多青年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热血青春力量。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
红色筑梦点亮人生 青春领航振兴中华
二、主要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鼓励青年用创新创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精准扶贫;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打造中国最大的思政课堂,引导青年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接受思想洗礼、学习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重温革命前辈伟大而艰辛的创业史,走好新时代青年的新长征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活动安排
1.制定方案(2018年3月)
各省(区、市)教育厅(教委)要制定本地“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方案。以调研为基础,主动联系当地政府农业和扶贫工作有关部门,摸清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脱贫需求,组织各高校做好学校现有扶贫对接地区及项目、涉农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应届毕业生返乡创业等情况摸底统计。制定本地详细活动方案,明确活动时间安排、地点、规模、活动形式、支持条件等内容,并于
2.启动仪式(2018年3-5月)
大赛组委会将于3月底在福建古田举办“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全国启动仪式。由各省(区、市)教育厅(教委)推荐3-10个项目参加启动仪式,并于
启动仪式后,还将选择在部分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组织全国性项目对接活动,有意向承办全国性对接活动的省(区、市)可在活动计划日期一个月前向大赛组委会提出申请。
3.活动报名(2018年3-8月)
各省(区、市)教育厅(教委)要积极挖掘本省优质创新创业项目参与活动,并组织团队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进行报名(网址:http://cy.ncss.cn),报名系统开放时间为
4.组织实施(2018年3-9月)
各省(区、市)教育厅(教委)负责组织本地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做好需求对接、培训、宣传等工作。组织理工、农林、医学、师范、法律、人文社科等各专业大学生以及企业家、投资人等,以“科技中国小分队”“幸福中国小分队”“健康中国小分队”“教育中国小分队”“法治中国小分队”“十九大宣讲小分队”或项目团队组团等形式,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接受思想洗礼、学习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将高校的智力、技术和项目资源辐射到广大农村地区。组织团队到各自对接的县、乡、村和农户,从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技兴农、电商兴农、教育兴农等多个方面开展帮扶工作,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建设,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
高校要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创业专项经费、师生共创、校地协同等多种形式,努力实现项目长期对接,并推出一批帮扶品牌项目和帮扶示范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要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地方政府、社会企业、投资机构等各方支持,通过政策倾斜、项目立项、设立公益基金等方式为活动提供保障。
5.总结表彰(2018年9-10月)
各地各高校要及时做好经验总结和成果宣传,选树优秀典型,举办优秀团队先进事迹报告会。组委会将在全国总决赛期间举办“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成果展。
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的项目,符合大赛参赛要求的可自主选择参加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或主赛道比赛(只能选择参加一个赛道)。“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单列奖项、单独设置评审指标,突出项目的社会贡献和公益价值。
设“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10个、银奖30个、铜奖160个。设“乡村振兴奖”“精准扶贫奖”等单项奖若干,奖励对农村地区教育、科技、农业、医疗、扶贫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项目。设“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高校集体奖20个、省市优秀组织奖8个和优秀创新创业导师若干名。
四、项目要求
参与“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项目须为青年创新创业项目,在推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创新性、推广性和实效性。参与对象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可为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2013年之后毕业的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须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加活动,允许跨校组建团队,每个团队的成员不少于3人。
项目来源包括:
1.大赛参赛项目。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可自主报名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
2.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鼓励与乡村振兴、扶贫脱贫相关的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参加活动。
3.其他参与项目。邀请历届大赛获奖项目、符合当地需求的社会项目参加活动。
五、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省(区、市)教育厅(教委)要高度重视,成立专项工作组,推动形成政府、企业、社会联动共推的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统筹资源、加强保障。各省(区、市)教育厅(教委)要主动协调本地区扶贫办和扶贫组织,制定针对创业帮扶团队的优惠政策,整合对方资源,对活动予以支持。大赛组委会成立“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奖励基金,对实施效果突出的项目给予支持。
3.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各省(区、市)教育厅(教委)要认真做好活动的宣传工作,通过集中启动、媒体传播,线上线下共同发力,提升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大赛组委会拟拍摄《青年筑梦》专题记录片,全面展示各地各高校青年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生动实践和良好精神风貌。
六、联系人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处 杨皓麟 徐家庆
联系电话:010-66096262,传真:010-66020758
电子邮箱:yanghaolin@moe.edu.cn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大木仓胡同37号
邮编:100816
厦门大学 洪海松
联系电话:0592-2186669,传真:0592-2186206
电子邮箱:qnhszmzl2018@xmu.edu.cn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南路422号
邮编:361005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 窦慧姣
联系电话:010-62111870,传真:010-62111780
电子邮箱:dhj1211@moe.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甲18号大钟寺中坤广场
邮编:100098